淺談從采購開始優化你的供應鏈 |
原材料的成本可以一壓再壓直至最低,勞動力的成本可以通過機械化等手段一降再降直至最少……當這些手段都被大家認同并實施,所有商品都走向一致,價格戰似乎是保住市場競爭優勢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降價只可以解一時之急,從長遠看,還是需要一條更加合理并切實可行的措施。那么降低成本的出路何在? 可以細細審視一下供應鏈:采購是供應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來說,生產型的企業通常要用銷售額的40%—70%來進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采購的速度、效率、訂單的執行情況會直接影響到本企業是否能夠快速靈活地滿足下游客戶的需求。采購成本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最終產品的定價情況和整個供應鏈的最終獲利情況,只有通過企業內部之間以及與外部的采購協同作業,供應鏈系統方可準時響應用戶的需求,同時降低庫存成本。 一、財富流變,殊途同歸。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產品的更新越來越快,以前一臺電腦可以用3年,但是現在不到一年就要更新了。這種現象正反應出產品生命周期縮短的事實,而這就給生產預測帶來了麻煩,像備料等工作就無法準確完成,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正是供應鏈管理所要討論的問題。 在制造業,不知從何時起,“全球化”成了當下最時髦的名詞。這個浪潮把商家紛紛推到“全球運籌”的境地。所謂“全球運籌”就是著眼于世界范圍,進行采購、生產以及配銷的行為。制造供應鏈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客戶,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一個企業的客戶包括很多種,比如說經營自有品牌的客戶,還有代工生產的客戶等,從客戶需求的角度看,不同客戶,對供應鏈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工廠;再有就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供應商了,這里是指產品的原材料、零件甚至服務,可能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 對于生產廠家而言,要做到的是以如何好的產品、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樣的價格、用最快的速度送給客戶,最終達到供需平衡。而這個結果也是衡量一個供應鏈好與不好的重要指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準確的預測和快速的反應速度是保證一條供應鏈良好運作的必要條件。很多人認為一次準確的預測遠比速度快好,但是從統計數字看,快速的反應速度比一次準確的預測更有效!所以關于一條供應鏈好或者不好的評判標準就歸結為制造供應鏈的速度! 二、供需平衡,從協同供應鏈開始。 如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供需平衡?這還要從產品說起,開始的時候因為剛剛進行量產,所以產量很小,當產品和市場漸漸成熟起來的時候,產量逐漸達到最大,直至衰退期到來后產品漸漸退出市場。渠道(定貨量),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預測產品將熱銷,所以大量定購,但是產能無法完全滿足,同時,定貨量與客戶需求也有一定落差,但最終這生產、定貨量與客戶需求都將歸同一平衡點上。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生產無法滿足需求,造成極大的缺貨。 2、為滿足需求,渠道大量定貨。 3、.當供應趕上需求時,訂單被取消。 4、.財務和生產規劃無法配合市場真正的需求,但生產仍然繼續進行。 5、.當需求開始下降,供應鏈中所有的公司都開始處理庫存以減少損失。 這是從產品的角度分析供需的問題,那么究竟該如何達到真正的平衡?通常有三種策略,即:壓縮供應鏈、鼓勵供應鏈中所有公司間的協同、滿足市場快速反應的產品設計。 以上是對供應鏈的整體認識,可是如何協同供應鏈還要從協同采購做起。 |
|